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06、扐  


     

    扐,音:lè。是一个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汉字。在决定把它重新弄出来之前,我的阅读中,没有学习过这个字。

    这个“扐”字,实在古老。根据是“扐”字最早见于《易经》:“归奇于扐以像闰。五岁再闰。再扐而后卦。” 

    《易经》是儒家经典“四书五经”之一。后来国人弄出许多“经”,什么《诗经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公羊》等等,有“十三经”之说。但是,据老师说,《易经》是“群经之首”、“儒宗之源”。国学大师南怀瑾还认为,《易经》这东西,是上个冰河期留下的,因为现在的人类,不可能有如此高深的智慧。

    “扐”字既然见于《易经》,说它是最古老的汉字,应该不错。

    因为《易经》,“扐”字就难免与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紧密相连。当时,周文王因有谋反之嫌,被殷纣王关在河南省一个叫羑里的城市里的国家监狱。闲来无事,随手扯来一把蓍草,左手倒右手、右手倒左手,倒来倒去,把个伏羲八卦倒成了八八六十四卦。

    后人把这个六十四卦的八卦,称为“文王八卦”。演算这个“文王八卦”,只能手握蓍草,不能用其他工具。为什么?因为周文王是手握蓍草弄出来的,不用蓍草,八卦不灵。另外,蓍草这东西也很八卦,它只能在羑里城中生长,移栽不活。

    三千年来,八卦已经形成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产业,不知养活了多少人。就是眼下,吃这口祖宗饭的,还代不绝人。一代代八卦人,有事无事都拔一把蓍草,左手倒右手、右手倒左手,硬生生地把羑里城的蓍草用光了。所以现在的八卦人不用蓍草,改用竹签了。

    八卦究竟怎么卦呢?《周易·系辞传·上篇·第九章》有记载:

    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为而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。归奇于扐以象闰。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卦……取奇以归扐,扐并合挂左手之小指……归奇于初扐,并挂左手次小指间。为再扐,则再闰也。双分扐揲之如初,而挂左手第三指间……或作卦者,谓于此起卦爻。皆可通也。凡数之余曰扐。

    看着像天书。需要解释一下。

    其实,这是一个起卦的过程。其内容是说,巫师用左手抓起五十根蓍草,用右手从五十根蓍草里,先取出一根,放在正前方,作为太极。然后,左右手随意把四十九根蓍草分为两份,把右手的放在右边,这就是“分而为二以象两”,意思是“太极生两仪”。此称为“第一营”。接下来,右手任意取右边蓍草的一根,挂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间,意为“挂一以象三”,象征天、地、人三才之意,此称“第二营”。再接着,用右手,四根一数,去数左手中的蓍草。数到最后,剩下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根,就是“揲之以四以象四时”即春夏秋冬四季,称“第三营”的半营。然后把这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根蓍草,挂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,称“第四营”的半营,即所谓“归奇于扐以象闰年”。 

    后面还有无数内容,因为不是讲八卦,所以,不翻译了。

   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,上述解释里,有一个“挂”字。这个“挂”,其实是“夹”。挂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间,就是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间。在八卦语言系统里的表述,就叫“扐”。换言之,就是“夹在”的意思。

    一个有趣的问题,这个“扐”字,与“在”有关系吗?

    《说文》上说:“在,存也。”“在”字,本作“�”。从土,才声。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。本义为存在、生存。

    看看这两个字:“扐”、“�”,是不是有兄弟相?如果是小篆,那就更像了。再想一想,夹在手指间,不就是存放在手指间吗?可以认为,扐、在,在“存”、“存在”这个意义上,是相通的。

    试着用常州话读一下,这个“扐”读“勒”。怎么这么熟悉?“你勒嗲地方”、“就勒介辰光”、“走勒路上”、“穿勒身上”。原来,这个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字来表述的音,对应的居然是这个古老的、相信是从周文王嘴里吐出来的字。原来常州话应该是“你扐嗲地方”、“就扐介辰光”、“走扐路上”、“穿扐身上”。

    有趣的是,表示“在什么地方”、“在什么时间”时,常州话里的“扐”字,可以叠加。譬如“扐嗲地方”、“就扐介辰光”,可以说成“扐扐嗲地方”、“就扐扐介辰光”。仔细揣摩,第一个“扐”字是本义,表示动作。第二个“扐”字,则是方位词,表示“在”。所以,“走扐路上”、“穿扐身上”,因为已有动词,就不能叠加。细辨之下,不禁击节称奇——这不就是前文“扐、在,在‘存’、‘存在’这个意义上,是相通的”的证据嘛!

    不过,且慢。这个“扐”字,我似乎觉得,它的历史决不是从周文王开始的。周文王表述“夹在手指间”的意思时选择这个字,在当时应该是人们一听就懂的话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个“扐”字的历史,应该比周文王早得多了去了。

    早多少?不要问我。那时候没有我,所以,我不知道。